• 思哲之美的《赤壁賦》
    發(fā)布日期:2021-10-22    作者:關(guān)亞飛    
    0

    不經(jīng)意間讀到高中課文里蘇軾的《赤壁賦》,強烈地感受到其文“詩中有畫”的特點。開篇的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。我們看到:上有秋月朗照之光,下有相約泛舟之閑。這是一幅閑適的生活場景圖。在此背景上,接著用細致的筆墨具體勾畫:俯視“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”,仰望“月出于東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間”,目光所及處“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”立體式的畫面即刻呈現(xiàn)于眼前。如果說此時的畫面僅僅著眼于視覺上的描寫,僅是一幅純客觀的自然圖景,還不足以顯示其詩畫的特性,那么接下來,“誦明月之詩,歌窈窕之章”的慷慨激越之人語,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,余音裊裊,不絕如縷”的“吹洞簫”之樂音,這些音符的悠然介入,無疑使原本靜謐的畫面立刻鮮活起來。這樣一幅立體且靈動的圖畫,到底是人因山水的映襯而顯得灑脫,還是山水因人的存在而變得靈動?換句話說,是山水裝飾了人,還是人點綴了山水呢?我們只能說,這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畫,更是一首流動的音樂詩。

    品讀《赤壁賦》,在剝離層層外在形式以后,我們很容易發(fā)現(xiàn)其中存在著一種美妙的多極性意境:清新而又朦朧,沉醉而又清醒,歡樂雜著悵惘,超脫而又現(xiàn)實,等等。為何會有這樣的意境,這種美妙的意境是借助什么塑造出來的?這就不得不提到文中所涉及的文化。

    在中國文化中,月亮這種純自然的宇宙星體,絕不是今人科學認識層面上的空曠與死寂,而是被賦予富麗想象的一種情感寄托和精神象征,或寄予鄉(xiāng)思,或隱喻缺憾,或高歌人生圓滿等,形成了蔚為壯觀的“月文化”。選擇月夜游赤壁,把月亮作為一種自然背景而引入賦文。此時月亮雖為“明月”,但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理性事實是,無論如何此時人的視覺是模糊的,景物是朦朧的,客觀上造成一種虛幻的美。這種客觀上的虛幻美,進而又會給人帶來主觀認識上的虛幻———那就是,遠離塵世的煩擾,忘卻現(xiàn)實的痛苦,暫得于己,形成短暫乃至瞬間情感上的愉悅。

    在中國文人的生活里,酒已成了抒發(fā)悲歡離合、喜怒哀樂、勝負成敗等情感的媒介,酒在中國已經(jīng)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。開頭詩人“舉酒屬客”,飲酒由此開始。在“少焉”的一番觀賞之后,主客之興顯然得到助長,第二節(jié)“于是飲酒樂甚”,進而“扣舷而歌之”,飲酒逐漸進入了高潮。此時在酒力的作用下,飲者的情緒逐漸得以提升,猶如靈魂遠離軀殼那樣,主觀的情感、認識已和現(xiàn)實出現(xiàn)了距離,于是詩人開始進入一種忘卻俗世的主觀審美境界。此時主體既可以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,又可以暫時忘卻現(xiàn)實中的各種煩惱,其個性的自由不僅可以充分地展示出來,更重要的是,主體還可以清醒地體會個性呈現(xiàn)時的美妙和愉悅。

    美在哲思———不畏浮云遮望眼,全篇以主客問答的方式,展現(xiàn)月夜游赤壁的心路歷程,開篇抒發(fā)“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”中“飲酒樂甚”之情,接著通過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,余音裊裊,不絕如縷”的“嗚嗚然”之簫聲,引出主客關(guān)于人生意義的一場哲學對話。首先借“客”之口表達了古今映照、人生蒼茫和世事無常的感慨與悲愴,然后用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”一語,導出“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暫”這一哲學命題。蘇軾被貶黃州,雖處于人生低谷,但他并沒有悲憫沉淪,而是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———這種挫而不鈍、遁而不沉的處世哲學,值得我們今天學習!(物流中心   關(guān)亞飛)

  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,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V,黄色三级片一区二区,1024在线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porn